《社区矫正法》的上海经验 什么是社区矫正?哪些人需要接受社区矫正?

连续三年社区矫正对象零重犯 听专家讲述《社区矫正法》的上海经验 什么是社区矫正?哪些人需要接受社区矫正?
( 2020年7月25日 09 : 58 )
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4411/u21aw1461632.html
来源:东方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7月1日正式实施,社区矫正作为刑事执行制度,是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矫正在上海已试点开展18年,但大家对于社区矫正还是有些陌生。什么是社区矫正?哪些人需要接受社区矫正?7月24日,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陈耀鑫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向大家解读《社区矫正法》法,并介绍社区矫正工作在上海开展的情况。

维护城市安全社区矫正发挥积极作用

“社区矫正作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监禁刑事执行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陈耀鑫指出,“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工作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自2002年8月起,上海开始试点社区矫正工作。市委政法委印发《关于推进本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确定了徐汇区斜土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原闸北区宝山路街道试行社区矫正工作。陈耀鑫介绍,试点以来上海共累计接收、解除社区矫正对象9万余人,期间重新犯罪率在0.2%以下,并连续三年实现6个区社区矫正对象零重犯,为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城市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得住、管得好上海严格实施社区矫正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对象如何进行监督管理是很多市民非常关心的问题。“社区矫正机构不仅要努力确保管得住,还要追求管得好。”陈耀鑫认为,社区矫正对象大多是缓刑犯,属初犯、偶犯、过失犯的情况较多,犯罪情节较轻且有悔罪表现。是否适合将他们放在社会上接受社区矫正有严格地认定标准,同时,决定机关在作出决定前也要经过认真考量,大部分危险性较大的罪犯目前还是在监狱接受矫正。

社区矫正对象虽然在社会上接受社区矫正,但并非享受绝对无限制的自由。陈耀鑫强调,社区矫正机构通过通信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查访等方式核实相关情况。社区矫正对象每天需要通过手机APP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自己的情况,离开居住地时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如无正当理由,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区、县,拒不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按程序对其使用电子定位装置进行监管。情节严重的,还可以提请将其收监。

“三分矫正”、“一人一案”社区矫正法的上海经验

“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年龄、性格、经历、罪名案由、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都不相同,因人施教很重要。”陈耀鑫表示,在长期探索实践过程中,上海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矫正阶段、犯罪类型、现实表现等,构建了分段、分类、分级的“三分矫正”体系,实施“一段一制”规范化分段矫正、“一类一项”项目化分类矫正以及“一人一案”个别化分级矫正。

例如,浦东新区高桥镇社区矫正中心针对暴力类罪犯群体,量身定制“法律+心理+国学+讨论”四位一体教育方式,引导对象逐步建立正确认知。此外,杨浦区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金山区针对信用卡诈骗类、青浦区针对女性对象、普陀区针对未成年对象等都打造了分类矫正项目。

社会多方参与上海积极推动社区矫正社会化

“上海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思路推动社区矫正社会化。”陈耀鑫介绍,目前上海有两家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其中,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是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社会工作组织。队伍做好日常走访、排查、研判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还探索建立“旭日新航”、“心航训练营”、“爱满新航”等青少年系列矫正项目、“心灵导航”心理帮教服务项目和“新航港湾”家庭服务成长计划。

另一个是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注册会员2万多名、单位会员700多家,吸纳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和心理、法律、医学等专长的社会人士。陈耀鑫提到,自2011年起,协会连续举办了十届“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活动月,广泛集聚社会资源开展专场招聘会、法制教育进社区文艺演出、沪赣沪皖联手帮教等活动,前后共参与安置帮教近十万名社区矫正对象。陈耀鑫指出,除专业社会组织外,上海还有1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9家社会团体、1家基金会共计34家社会组织,58家民主党派、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和大批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帮扶帮教工作。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